优德官网:略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日前,中国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翟波博士承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六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读本》深入浅出地提炼和阐释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尊和谐、求大同”六大要素,力求使这些要素成为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里我们就分六册阅读材料。
中国文化的核心力量。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了自古以来的仁的精神,构建了仁的思想体系,将仁、自爱、爱亲、兼爱、仁及世间万物五大内涵融为一体,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由人及万物,形成环环相扣的同心圆。“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这位读者强调,对新时代的青少年进行社会关怀教育是必要的,这种教育的重点是相互关心和帮助他人。
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贯穿其中的价值观是:人民是民族之本,国家是民族之本;民为光,民为主体,君为民;当政府在养民时,徐岷获利丰厚,顺应民意。从而表达了尊民安民的价值取向。教育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中国文化的标准。在中国古代,“诚信”一般体现为三层意思:真诚,不欺人;信守诺言,信守诺言;信任,不要怀疑。“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界、为行业做出贡献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读者强调,在新时代,尤其需要“守信用”,注重培养公民包括青少年诚实守信的美德。
中国文化的道德原则。“义”就是“敬德,敬德”。其实就是通常的尊仁、义、礼、智、信的方式,是社会和人性善恶的标准。有了“正义”,我们就能管住那些贪婪的人,管住那些过分的人,甚至管住那些过分的人,让世间万物齐头并进。读者指出,要倡导正义,增强国民的正义感和道德感。
和谐: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文明、人的身体与心灵的联系与融合。“崇和”作用于个人,其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生命情怀;作用于群体,核心在于培养群体间的共同命运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读者指出,“和”文化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养料。
大同:中国文化的社会理想。“天下为公”、“大同”这种人人相亲相爱、各得其所的理想代代相传,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读者指出,在新时代,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要深刻认识到,“大同”理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基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光荣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共六册,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概述”,分别从理论和学术角度探讨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谐、和谐的历史渊源、理论发展和深刻内涵;第二部分《经典选编》,从历代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精选名篇,按照经典介绍、作者介绍、选文、注释、译释等方式进行编纂;第三部《经典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上述价值观深入人心。
本书由文史大师张岂之、楼玉烈作序,他们的权威评论为本书增色不少。主编所做的“引言”和“后记”紧扣读本的六大主题,精辟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系统阐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时代价值和有效实施,使读本的六大主题浑然一体。
作为整套读本的“第一读者”,我一直觉得所有的作者都是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暖和尊重,在写作态度上认真细致。六位作者和主笔都是知名的文教学者,“人人写小书”特别持久,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