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德官网博物之旅:古玉器与玉文化
玉是石头的美。
中国人爱玉历史悠久。以玉为部首的汉字,大多与美有关。
屈原是爱玉之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了自己对玉的认识和感受:“触一剑,惜一玉”,“白玉,惜一镇”,“望草木,不敢信清之美足矣”...这里有一种美丽的玉。从此,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玉文化占据了一个舞台,释放了它的光芒。
古玉沉默但会说话。玉,贯穿中华文明史,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标志。
玉的起源与石器的分化是同步的。新石器时代,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发展,先民们精心挑选颜色、韧性、硬度极佳的精美石材,制成早期玉器。“以玉为神”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玉是有灵性的东西,玉是有灵性的东西”体现在大量的玉器中。比如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肖佳屋顶文化等。,出土了许多人形玉器和动物形玉器。研究表明,这些雕像,无论主题是人还是动物,大多都很神秘。
在夏朝,一些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具有使用痕迹少的特点。50多件玉兵器,如玉器、玉器、玉矛等。,出土于安阳殷墟墓。这些武器打磨精细,薄而脆,大部分没有使用的痕迹,所以不是实用工具,而是表明墓主人身份的随葬品。
西周时,周公礼乐,玉成为礼仪的载体和阶级的象征。大量的装饰品,如凤凰形玉佩、龙形玉佩、丝扎玉佩、弧形玉饰等。,出土于河南南阳西周晚期“额江”墓。在当时,饰品的数量和玉器的质量是持有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春秋时期,玉器越来越少用于礼仪,更多的是被赋予道德内涵。“君子胜于玉”,重视和重视玉。玉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玉佩集团是当时流行的代表,它的重要作用是步步为营。当时,社会地位越高,佩戴的玉佩饰品越多。
到了汉代,丝绸之路将优质玉石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在这个时期,玉器是由各种材料制成的。除了水晶、玛瑙、琥珀、绿松石等广义的玉石,很大一部分也采用了新疆和田玉。
到了宋代,随着尊古思想的流行,出现了一种仿古玉,在造型、纹饰、色彩上刻意模仿古代的青铜器、玉器、漆器。
辽元时期的玉器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瑰丽豪放。其中以饰有春水秋山的玉器最具特色。春水谣,以海东青猎天鹅或大雁为主题,辅以芦苇、水草、荷花。表现秋天在山上打猎的秋玉,主要用虎、熊、鹿、岩石、灵芝等装饰。
明清时期玉器创作的世俗化更为明显,强调“象必有意,意必吉祥”。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吉祥和美好的含义。
总之,从魏晋南北朝到清代,玉器从庙堂、灵位进入人间烟火。用玉陶冶身心,陶冶情操,表达吉祥美好的祝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