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德官网: 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近年来,自然历史写作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普及自然知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由于作家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博物学作品有的擅长咏物抒情,有的擅长科普,充满理性的哲学思考。
一般作家和诗人都是自然史写作的作者,他们的作品都是文学性的。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自然”的主题转化为对万物生灵、枝叶的描写,运用通感和拟人手法写出“我看青山多迷人,我也期待青山看到我应有的样子”的寓意。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宽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和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载、描写、比较、总结、校勘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如魏安的《地球上的东西》、李元胜的《昆虫之美:在勐海寻找昆虫》、阿来的《植物的乌托邦:成都的一个物候》、张炜的《我在园冶的盛宴》等,以其细腻的观察和精妙的语言得到了读者、文学和博物学界的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散文集《植物树木的乌托邦:成都的物候》中,植物学知识一应俱全,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本书按照开花顺序,记录了腊梅、丁香、含笑、木槿等20多种植物从腊月开始的生长过程。每一章我都写一种花草树木,有时我还有备用的笔。如《贴海棠》一章,记载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盛开的红海棠之间,有一簇簇白海棠。红海棠树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一片低矮圆润的丛,开出一朵安静优雅的白花。”短短的几句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色彩的对比暗示了温婉娴静的性格,灵动可爱。文章最后提到了老婆婆:“我坐在树下看花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看到一颗淡淡的蓝星在我的脚边闪烁。我仔细一看,我那花不超过半厘米盛开的老太婆,也悄悄冒了出来,贴着地,开了。”虽然是闲笔,却充满了诗意。三言两语,为一个小小的老妇人写下了“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寓意。
科普、博物写作普及专业内容。大部分作者都有相关的学术背景,一般是科技史和科技哲学的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护林员和护士。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言和小而化之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比如王晨的《桃花:花与影之间的奇妙之旅》、傅新华的《中国的萤火虫》、刘华杰的《世界尽头的花》、冉浩的《蚂蚁之美:进化的奇迹》、王的《深海浅谈》,讲述了花卉、萤火虫、植物、蚂蚁、海洋科学等领域的知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这种写法很不容易,往往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科研经验,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积累。比如傅新华的《中国的萤火虫》,描述了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和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领略到小萤火虫有趣的知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第一眼看到萤火虫时的悸动和童年在家乡的回忆,有助于读者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刘华杰的《天涯曹芳》总结了作者几十年收集和研究植物的经验,细致地描述了植物习性的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界。
与以往的生态文学“为自然说话”不同,自然史写作更强调让自然“说话”,展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和保护自然。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自然史写作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